九五看书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九五看书网 > 大秦:我扶苏打造工业帝国 > 第69章 儒家

第69章 儒家

解决完张苍的问题,扶苏揉了揉额角,扶苏的思绪便转向了另一个更为根本的大事——文字的普及。\c¢u?i~w_e·i^j+u!.^i`n~f?o~

大秦疆域辽阔,然而,能在这片广袤土地上识文断字的人,却寥寥无几。

自仓颉造字以来,一千年多年过去了,这开启民智,传承文明的钥匙,却始终被少数人牢牢攥在手中。

而这知识的传播,大多依赖口耳相传,或是师徒间那效率低下的言传身教。

书写的载体,不是笨重到需要用车拉的竹简,就是寻常人家根本不敢问津的昂贵缣帛。

寻常百姓,就连温饱都是问题,哪里还有余钱去置备这些奢侈之物?

再加上交通的不便,信息交流不畅,种种的限制之下,使得文化与知识几乎成了贵族与士人专属。

放眼望去,乡野之间,目不识丁者,恐怕十之八九。

这对一个刚刚统一,急需凝聚人心、推行政令的庞大帝国而言,无异于一个巨大的隐患。

民智不开,如何明辨是非?

民智不开,如何理解朝廷颁布的律法政令?

必须改变这种状况!

必须找到一条捷径,让天下百姓读书识字,变得如呼吸说话一样简单,一样普及。

扶苏的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,脑海中急速思索着。^萝/拉¨暁^税\ -已/发¢布~蕞,鑫~彰′劫^

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。

后世那套拼音方案!

若是能将这繁复的文字,拆解为数量有限的声母、韵母符号,再辅以一部详尽的字典……

学习文字的门槛,岂不是一下子被削平了?到那时,只需要熟悉二十六的拼音,就通过查询字典的方式就能读书识字了。

这个念头让扶苏的心脏猛地一跳,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涌上心头。

若真能真正推行,这将是何等伟大的功业!

可这事,该交给谁去做好呢?

可谁有这个学识,有这个能力,更关键的是,有这个意愿和庞大的人力网络,将这套全新的识字方法,推广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?

墨家?他们擅长工巧技艺,可门人弟子中,识字者恐怕比例不高,且他们的重心也不在此。

法家?李斯倒是权柄在握,可法家的总弟子在百姓眼中法家意味着严刑峻法,也不合适。

思来想去,扶苏的目光最终落在了儒家身上。

儒家讲求“有教无类”,其弟子门生更是遍布天下郡县,甚至深入乡野,影响力不可谓不大。

让他们来承担教化百姓、推广文字的重任,似乎是眼下最合适的选择。-求~书_帮- *首,发!

说起来,自从扶苏做了那个奇特的梦之后,自己与儒家的关系,确实变得有些微妙。

这倒不是扶苏刻意疏远儒家,梦中某些后世儒生的形象和做派,实在……一言难尽。

那些空谈误国,甚至关键时刻选择投降的“大儒”,总让他心里有些疙瘩。

不过,此一时彼一时。

眼下的大秦,最需要的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之学,是能够巩固统治、开启民智的人才。

诸子百家,各有其长,也各有其短,关键在于如何使用。

况且儒家一首标榜“仁政”、“德治”,重视“教化”万民,在百姓中的声望也相对较好。

现在,就真正给他们一个真正践行其道,将理想付诸实践的机会。

这推广文字、开启民智的千秋功业,交给儒家来办,这担子,够重;这功劳,也够大。

他相信,面对这样一份足以在青史之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“厚礼”,儒家内部的有识之士,是断然不会拒绝的。

毕竟,这推广文字的计划,利国利民,功在当下,利在千秋,儒家也没有理由拒绝。

罢了,与其在这里空想,不如首接找他们来谈谈吧。

扶苏定了定神,将心中纷乱的思绪压下,对着书房门外扬声道:“来人。”

一名侍卫应声而入,垂首恭立。

“去将博士淳于越,还有那位奉常属官叔孙通,一并请来。”

侍卫领命,脚步匆匆地退了出去。

当淳于越与叔孙通听到是扶苏的召见时,他们肉眼可见的变得激动了。

近来朝中的风向变化,他们这些儒生感受最为真切。

这情绪来得快,却也真实。

近些时日,咸阳城里的风向,他们这些身处权力边缘的儒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