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五看书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九五看书网 > 英烈传奇 > 第375章 长宁二十一年冬,长安雪落葬孝慈

第375章 长宁二十一年冬,长安雪落葬孝慈

长宁二十一年的冬天,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,也更冷。′精?武_晓′税_徃^ ¨埂.欣~醉,快/渤海湾的冰层结得厚实,连呼啸的海风都带着刺骨的寒意,卷着雪花,扑打在秦王府的朱漆大门上,仿佛在为一场即将到来的哀伤,奏响序曲。

八十有六的龙天策,正坐在南坡的暖阁里,和同样八十六岁的玉倾城一起,翻看着往年的家书。炉火明明灭灭,映着两人花白的须发和布满皱纹的脸庞,岁月在他们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,却也沉淀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平和。

“殿下,长安来的急报。” 老管家的声音,带着一种难以抑制的颤抖,打破了暖阁的宁静。

龙天策抬起头,浑浊却依旧锐利的眼睛,看向管家手中那封明黄色的信函。他心中微微一沉——这个时节,这样规格的急报,多半不是好事。

“念。” 他的声音,比平时更低沉了些。

老管家清了清嗓子,声音带着哭腔:“长宁二十一年冬十二月七日,安澜皇太后,薨于长乐宫,享年六十八岁……”

“哐当”一声,龙天策手中的家书掉落在地。他猛地看向玉倾城,眼中闪过难以置信的光:“安澜……走了?”

故人远去:传奇太后的一生

安澜皇太后,这个名字在大唐,几乎无人不知。

她并非出身显赫,而是明宗孝文皇帝(秦武的父亲)做太子时,偶然救下的孤女。因其聪慧过人,性情坚韧,被太子看中,纳入东宫。明宗登基后,她从才人一步步晋封至皇后,期间辅佐皇帝,整顿吏治,推行仁政,深受朝野爱戴。

明宗英年早逝,秦武年幼登基,安澜以太后之尊垂帘听政。那时的大唐,虽经龙天策平定四方,却仍有隐忧——藩镇势力蠢蠢欲动,朝堂党争暗流汹涌,民生尚未完全复苏。

是安澜皇太后,以女子之身,展现出惊人的政治智慧和魄力。她重用贤能(包括支持龙天策的吏治改革),抑制藩镇,轻徭薄赋,与民生息。+二\8/看*书.徃¢ *嶵·薪`章?踕.埂_鑫!哙?在她垂帘的十年里,大唐不仅稳住了局面,更迎来了“长宁中兴”的良好开端。

待秦武成年,她毫不犹豫地归政于帝,自己退居长乐宫,潜心礼佛,却仍在关键时刻,为秦武指点迷津。秦武常说:“朕能有今日,全赖母后教诲。”

她的一生,虽未像男儿般驰骋沙场,却以柔肩扛起了大唐的江山社稷,堪称“传奇女子”。

龙天策与她,虽为君臣,却更像忘年交。他敬佩她的智慧与坚韧,她敬重他的忠诚与功勋。当年龙天策推动吏治改革,遭遇阻力时,正是安澜皇太后在朝堂上力排众议,支持他“不拘一格降人才”;而当安澜太后推行“均田制”遇到藩镇反对时,也是龙天策以元老身份,写信给各地将领,晓以利害,助她渡过难关。

在龙天策心中,这位比他小十八岁的太后,虽是晚辈,却有着不输男子的格局与担当。

“她……走得安详吗?” 玉倾城的声音带着哽咽,她与安澜太后虽见面不多,却通过龙天策的描述,对这位传奇女子充满敬意。

老管家点点头:“急报上说,太皇太后是昨夜子时,在睡梦中去的,面容安详,像是只是睡着了。”

龙天策沉默了许久,拿起掉落在地的家书,上面是安澜太后不久前寄来的,还叮嘱他“冬日寒冷,保重身体,勿念朝堂之事”。字迹温婉,却透着力量。

“备车。” 许久,他缓缓开口,声音沙哑,“我们去长安,吊唁她。”

“殿下,” 玉倾城担忧地看着他,“您和我都八十有六了,长安路途遥远,天寒地冻,您的身体……”

“必须去。” 龙天策的语气异常坚定,“她是大唐的功臣,是我的知己。她走了,我这个老头子,必须去送她最后一程。”

风雪赴京:八旬老翁践旧约

前往长安的路途,比想象中更艰难。

车窗外,白雪皑皑,覆盖了山川田野,天地间一片苍茫。′w·a_n\z~h?e*n.g-s¨h`u?.′n/e¨t.八十有六的龙天策,坐在摇晃的马车里,精神却异常矍铄。他裹着厚厚的裘衣,手里捧着一个暖炉,目光望着窗外飞逝的雪景,仿佛在回忆与安澜太后的过往。

“还记得吗?长宁十年,我们去长安,安澜太后在御花园设宴,亲自为你剥橘子。” 玉倾城靠在他身边,轻声道。

“记得。” 龙天策嘴角露出一丝笑意,“她说我平定辽东,劳苦功高,那橘子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