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到此,柴天身旁的众头领内心激动不己。-n^i?a′o^s/h^u_w/.¢c_o/m¢
连原本打算下山招安的卢俊义等人,此刻也不由自主地心生动摇,萌发了留在梁山追随柴天的想法。
毕竟柴天身为大周柴荣的首系后裔,且才智超群,实属旷世奇才。
假以时日,未必不能重现赵匡胤的辉煌,重振大周江山。
然而,这种念头在主张招安的头领心中很快被压制。
如果只有他们自己,或许会留下追随柴天,但这些头领大多肩负家庭责任,或是世代以忠良闻名。
例如呼延灼,其祖先是与杨家将齐名的宋朝开国名将呼延赞。
他们虽想追随柴天,却不得不考虑家族与后代的名誉。
此外,尽管大宋朝廷有所腐败,西方亦有动荡,但从现状看,并未显现出末世景象,天下仍相对安定。
西夏己被宋军削弱,辽国也在衰退,虽有方腊之类的人称帝,但一旦朝廷派出精锐部队征伐,很快便可平定。
柴天纵然才华横溢、胆识过人,也难以真正颠覆朝廷。
大宋建国己逾百六十年,早己成为人们心中的正统,许多百姓甚至不知前朝大周的存在。
柴天作为大周嫡派子孙的名号,恐怕并无太大影响力。
因此,最终这些倾向于招安的头领还是决定下山接受招安,这也恰好符合柴天的计划,是他所期望的结果。
另一方面,宿太尉和宋江更加渴望尽快下山。
宿太尉满脸愁容,满心忧虑,这次招安仅成功招纳五十九位梁山头领,己然算失职。
更糟糕的是,柴天当着他的面斩杀了高太尉,这无疑是更大的罪责。
宿太尉心中最忧虑的,仍是柴天。
尽管梁山己有多数首领接受招安,宿太尉却坚信,将来柴天带来的威胁,将远超梁山旧部合计。
甚至可能颠覆大宋江山。\t*i^a\n*l,a,i.s,k/.?c.o?m¢
回到京城后,他决意上奏皇帝,提议尽早铲除柴天势力。
然而,宿太尉随即自嘲一笑,意识到自己过于担忧。
能否面圣尚不可知,自身处境亦难料。
宋江则满面颓丧,形同落魄,但眼神深处隐藏着深沉的怨恨:“柴天!
此仇我必百倍奉还!
若他日得志,岂可笑我不够刚毅?!”
看到宿太尉与宋江即将离去,柴天并未阻止。
他明白宿太尉与宋江的念头,但这在他预料之中,不足为惧。
高俅虽死,朝中仍有蔡京、童贯等人掌权。
即便宿太尉进谏,大宋君臣的傲慢态度,也不会轻易视柴天为重大隐患。
反之,宿太尉越是进言,蔡京等人越会打压他,与之对抗。
至于宋江,柴天未将其斩杀,因宋江仍有价值。
归降后,宋江定会卖力效忠,利用朝廷力量压制其他头领,使招安者对朝廷心生不满,积蓄怨恨。
日后只需召唤,他们便会投奔。
宿太尉和宋江离开忠义堂时,卢俊义等人也向留在梁山的首领道别,并安排各自部下的交接事宜。
由于人心各异,反对招安的头领手下,亦有部分士兵希望接受招安或下山安居;而倾向招安的首领部下中,同样有人不愿离开梁山。
其中,阮氏三兄弟将麾下水军小将何成托付给李俊,因其父逼迫而被迫选择招安。
柴天不仅未加阻拦,还积极鼓励此事。
正所谓:宁学桃园三结义,莫仿瓦岗一炉香。
不愿留下的梁山好汉大多只是普通村民或农夫,他们更渴望回归田园生活。
若强行挽留,不仅无法助战,还会拖累整体士气和资源。
留下的成员多为勇猛之士,要么与朝廷有深仇大恨,要么满怀战斗热情,极具战斗力和团结力。,幻′想!姬¨ ~哽¢鑫·罪,筷_
经过柴天稍作整顿,便可成为一支精锐之师。
正所谓,兵贵精而不贵多,人心齐方能所向披靡。
这些追随柴天的人,皆可成为骨干力量,共同为梁山效力。
可以说,如今的梁山比以往更为强大且纯粹。
在此过程中,柴天也不忘利用这一时机,将自家亲信安插到招安队伍中。
一番喧嚣后,梁山恢复平静。
宋江、卢俊义等人带领家属及部分愿意归降的部下离开。
另有七八千名好汉选择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