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赵宋与金国议和期间的一个多月里,西军中的热血青年纷纷整队投奔。
汴梁城的一些禁军也因不满朝廷对金国卑躬屈膝的态度,选择加入柴天的阵营。
此外,王渊率领的敢战士步卒虽迟到,但同样有大量战士前来归附。
短短一个多月,柴天的军队迅速扩充至两万余人,这些新加入者大多来自西军和雄州敢战士。
然而,在此期间,汴梁城内的赵宋朝廷竟毫不知情,甚至连金军也未察觉,柴天己悄然将部队规模扩展至十万之众。
其中,王渊的敢战士队伍本身就实力强劲,而岳飞、高宝等人作为敢战士的代表,与幽州军联系密切,因此吸引了数千人追随。
至于西军方面,种师道精心挑选的子弟兵,均属西军世家的嫡系成员。
显而易见,柴天的势力正在迅猛发展。
初到汴梁时,他的骑兵仅过万,可仅仅两个月,就己经拥有十万大军。
这种快速扩军表明,天下有志之士纷纷投靠柴天。
无论是出于对朝廷无能的失望,对金国侵略的愤慨,还是对家族未来的担忧,西军各路将领都对此持积极态度,齐心协力保守秘密。
外界仅能看到营帐数量变化,却无法得知实情。
现在,柴天麾下这支十万步骑的队伍首次集体行动。
“将士们,赵宋朝廷软弱无能,坐拥重兵却不去消灭入侵的金军,反而盘剥百姓财富,向金国进贡金银,甚至打算效仿石敬瑭割让三镇以求苟安。
我们绝不能坐视不管!”
高坡之上,柴天跨马持枪,面对滚滚而出的十万步骑,豪迈地喊道:“我们能答应吗?”
“不能!”十万将士齐声怒吼,每个人眼中都燃烧着愤怒与斗志。
“对!不能让那些金国掠夺者得逞!”柴天接着说道,“他们抢走的财宝,是汴梁百姓的血汗;他们掠夺的粮食,是我们中原百姓的脂膏;他们想割走的土地,是我们华夏不可分割的根基。”
他顿了顿,声音更加严厉:“赵宋朝廷若一味懦弱便罢了,居然还阻止我们的将士追击金贼,在黄河边插旗警告,胆敢越界者必死无疑!”
“很多英勇的战士,手中握着武器却无法出击,气得眼眶充血,恨不得咬碎钢牙。”柴天感慨道,“但他们的忠诚和无奈,我理解。
现在,就让我代替他们向敌人复仇吧!你们愿意与我这位‘乱臣贼子’一同出击,夺回属于我们的尊严和土地吗?”
柴天的话如同惊雷,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。
他麾下的十万将士无不热血沸腾,脸颊通红,眼眶湿润。
“愿追随殿下讨伐金贼,不灭敌寇绝不返回!”整齐划一的誓言响彻牟驼岗,战意高昂,气势如虹。
这震天动地的呼喊不仅激励了现场的士兵,也让汴梁城周围的气氛变得紧张而肃穆。
远方,西军营地里,种师道遥望着这一幕,老泪纵横。
“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。
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誓不还。”他喃喃低语,心中充满希望和骄傲。
在遥远的边陲,年轻的西军勇士们追随了一位令人钦佩的领袖。
即便种师道年事己高,视力模糊,站在数里之外,无法亲眼目睹他们的英姿,但他的眼中依旧闪烁着骄傲、感慨,甚至还有一丝羡慕。
如果他能放下肩上的重担,仅仅是一名普通的西军将士,他会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柴天麾下,与志同道合者并肩作战,共赴战场,展现无畏的勇气和决心!
不仅是种师道,种师中、姚古、王恩等老将亦是如此。
他们虽为西军元老,却对那些追随柴天的年轻人心生向往,渴望拥有同样的机会。
“寒风凛冽,霜雪漫天,边疆的战士们坚毅如钢,胡人的战马亦显骄狂。”
种师中年近花甲,与兄长相比稍显年轻,此刻却仿佛回到了青春岁月,面红耳赤地吟诵起李白的《胡无人》:
“流星般的箭矢插于腰间,宝剑出鞘,光芒如秋日莲花绽放。”
随着种师道的引导,周围的姚古、王恩等将领齐声高歌,逐渐感染了八万留守的士兵,众人一同放声歌唱:
“风云交汇,星辰闪耀,敌寇必败。
踏过胡人的尸骨,让其鲜血染红大地。
胡人终将消亡,汉人的道路必将兴盛。”
歌声跨越数里,传至柴天所在之地。
听着这充满豪情的集体合唱,柴天明白,这是西军的将领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