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五看书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九五看书网 > 青简史记 > 第6章 老子韩非列传:法家先驱申不害

第6章 老子韩非列传:法家先驱申不害

韩国,这个身处强国夹缝之中的小国,本不起眼,却因一个人的出现,在歷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+x-k,a¢n+s¢h-u+j_u?n+.~c\o¢m^这个人,就是申不害。

申不害原本是郑国的一个底层小吏,每天为了生计忙忙碌碌,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,他的出身就像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,將他与飞黄腾达的机会远远隔开。然而,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。公元前 375年,韩国灭掉了郑国,申不害一夜之间成了韩国的子民。他没有因为国家的灭亡而一蹶不振,反而敏锐地察觉到,这或许是自己改变命运的契机。

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。公元前 354年,魏国大兵压境,包围了韩国的宅阳,韩国朝堂上下一片慌乱,国君韩昭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,大臣们也都面面相覷,拿不出一个有效的应对之策。就在这千钧一髮之际,申不害站了出来。他深知韩国与魏国实力悬殊,正面抗衡无异於以卵击石,於是,他向韩昭侯献上了一条“示弱自救”之计——让韩昭侯执珪亲自去朝见魏王。他分析得头头是道:“魏国强大,鲁国、宋国、卫国都去朝见,咱们主动示弱,魏王肯定会得意忘形,进而对外肆意用兵,消耗魏国的国力。到时候,诸侯们厌恶魏国,就会与咱们韩国联合。这样一来,咱们虽然向魏王低头,但却能贏得其他诸侯的支持,削弱魏国而增强韩国的权势,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。”韩昭侯听后,觉得有理,虽然心里有些不情愿,但为了国家的安危,也只好硬著头皮去做。结果,事情果然如申不害所料,魏王看到韩昭侯如此恭敬,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,当即下令撤兵,韩国成功化解了这场危机。申不害也因此一战成名,得到了韩昭侯的赏识和信任,逐渐成为韩昭侯身边的重要谋臣。

公元前 353年,魏国又去攻打赵国,赵国向齐国和韩国求救。韩昭侯这次又犯难了,不知道该救还是不该救,便找来申不害商量。申不害心里明白,这可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,万一说错了话,不仅救不了赵国,还可能把韩国也搭进去。於是,他十分谨慎地说:“这是国家安危的关键,是大事啊,让我好好想想。”其实,他这是在拖延时间,暗中观察韩昭侯的態度。他找来韩国能言善辩的名臣赵卓和韩晁,让他们分別向韩昭侯进言,陈述是否出兵救赵的意见,自己则在一旁仔细观察韩昭侯的反应。当他察觉到韩昭侯倾向於出兵时,便进諫说:“应当联合齐国,伐魏救赵。”韩昭侯听了,正中下怀,对申不害的“默契”更加讚赏。最终,韩、齐两国联合出兵,成功解了赵国之围,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“围魏救赵”。经此一事,韩昭侯对申不害的能力深信不疑,於公元前 351年,力排眾议,破格拜申不害为相,让他主持韩国的变法改革。申不害终於迎来了施展自己抱负的机会。

申不害作为法家重要代表人物,他的思想核心是“术”。所谓“术”,简单来说,就是君主驾驭臣下的权谋和手段。他认为,君主只有掌握了“术”,才能有效地控制臣下,確保国家的稳定。在申不害看来,君臣之间就像是一场微妙的博弈,君主必须时刻保持警惕,不能让臣下摸清自己的心思,同时,还要善於利用各种手段来考核和监督臣下,做到“因任而授官,循名而责实”,也就是根据臣子的才能授予官职,按照官职的职责来考核臣子的实际表现,让有能力的人得到重用,没能力的人无处遁形。*5*k?a_n+s¨h¢u~.^c?o^m~

在韩昭侯的支持下,申不害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变法改革。他的改革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:

一是整顿吏治,加强君主集权统治。韩国国內有侠氏、公厘和段氏三大强族,他们仗著自己封地多、势力大,经常不把国君放在眼里,甚至有谋反的跡象,严重威胁到了国家的稳定。申不害决定拿他们开刀,他毫不留情地收回了三大强族的特权,拆毁了他们的城堡,把他们府库里的財富都收归国有。这一系列举措,不仅稳固了韩国的政治局面,还让韩国的实力大增。与此同时,他还大行“术”治,对官吏队伍进行整顿,加强对官吏的考核和监督。他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考核標准,对那些有功劳的人给予赏赐,对有才能的人授予官职,对那些尸位素餐、无所作为的人则坚决予以罢免。这一做法大大提高了国家政权的行政效率,让韩国官场焕然一新,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。

二是以加强“术治”为手段,进一步巩固君主集权。申不害深知,要想让君主的权力得到真正的巩固,仅仅靠整顿吏治是不够的,还得让君主学会运用权术来驾驭臣下。他教韩昭侯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