样,光去下地干粗活,去那些作坊里当学徒。
那岂不是或屈才了?
他瞅着,自家那几个作坊,每日里的进出账目,原料采买,成品发卖,都渐渐多了起来。
光靠着石头一个人跑前跑后,再加上豆子那个半大小子偶尔帮着算算盘,也确实是有些捉襟见肘了。
若是或若是能让这周文轩,先从这些账房文书的活计入手。
一来,可以发挥他识文断字的特长。
二来,也能让他尽快熟悉村里各项营生的运作。
三来,还能让他与村里人,特别是或与花儿她们这些负责具体营生的人,多一些接触和了解。
这或倒像是个一举三得的好主意。
张大山心里头这么一盘算,便也有了计较。
他决定,等过几日,周文轩歇过乏来,也熟悉了村里的光景之后。
就先安排他,去“花儿布坊”那边,帮着花儿和王氏,做些个记录账目、清点料物之类的文书杂活。
晚饭时分,张家堂屋里,灯火通明,暖意融融。
一张不大的八仙桌旁,围坐着张大山一家老小,以及周先生和周文轩叔侄二人。
桌上摆着几样虽然算不上什么山珍海味、却也都是自家精心烹制的可口菜肴。
新磨的白米饭,散发着诱人的清香。
栓子酿的“青石春”,也斟满了每一个人的酒杯。
张大山举起酒杯,对着周先生和周文轩朗声说道:
“周先生,文轩贤侄,今日既是有缘相聚,便也是一家人了。”
“往事己矣,来者可追。”
“咱们不提过往的那些不如意,只说往后的好日子。”
“来,俺敬二位一杯。祝愿文轩贤侄,能在咱们这青石村,落地生根,开花结果,奔出个好前程来。”
周先生和周文轩也连忙举杯,眼中都带着几分湿润和或难以言表的感激。
一时间,推杯换盏,笑语欢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