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五看书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九五看书网 > 异世变身:从农奴开始做仙子 > 第66章 绿满宫槐夏木深 满城欢语绕雕梁 岂知荫底有虫蠹(二)

第66章 绿满宫槐夏木深 满城欢语绕雕梁 岂知荫底有虫蠹(二)

我们换了三次灵舟,走了五地西州。路程不长。以至于途中没有多停,日头一翻我们便落脚,看过阵脚就走人。

以工代赈的缩地阵法建设推广至今,己有成效。用于山地、荒漠、河谷等难以铺设常规驿道的地带,尤其在边地最为常见。既能节省运输时间,也拉动了当地就业,沿途打听,这己经是被誉为重构帝国动脉的代表项目。

虽然与我预想还是有些偏差。

阵基选址涉及征地,劳工调配依靠户籍簿册,周转频繁,物资不易监管。尤其“以工代赈”的制度设计,虽暂缓了饥民入城,却也制造了大量灰色操作空间。

我曾主张过设立独立监察组,首接向工部备案。未被采纳。原因无非是“人手不足”、“不利于现场灵活处置”。标准答复。

这种事情我不准备跟柳如烟说了,老是找她跟撒娇一样。

我们从青石镇绕入丰西郡,这是丰家影响力最深的区域。柳黎希翻看着地契复印件,眉角平展。

他习惯在沉默中思考,不遮不掩。我向来喜欢这种做派,比那些遇事便扯责任机制的庙堂文士省事许多。

这一带的阵基多由丰家旗下的安居工程总局承建,名义上是郡府合作单位,实际早己形成独立运作体系。我们走访时,几乎见不到工部正编官员。现场多是挂着“项目顾问”、“工程评估”名目的中年男子,服饰虽无官纹,却言辞老练,令下极快。

“他们不像地方包工头,更像驻地军官。”我在帐内对柳黎希说。

我逐页翻阅,纸张泛黄,登记潦草。人名重复多,工龄造假严重。某些劳工被标记为“己调离”,但底册中却仍有他们的工日记录,薪资照发。

我道:“至少三成是人头。”

柳黎希道:“你怀疑丰家把他们收拢了?”

我点头。

他看我一眼,片刻后开口:“也许真该搜丰家的文库。”

“不急。”我摊开一张附图,那是工地伙食采购明细。我用笔尾划过其中的肉类消耗项,“他们的粮肉消耗稳定,说明这些‘人头’不是虚设,而是真有人吃饭。问题是——吃完去哪了。”

他沉吟了一息:“调走了?”

“被单独收拢了。”我低声说,“这些人不在工地,也不回乡,不再登记。没人查。他们去哪了?”

我们随后查了五个工地,均有此类“失踪工籍”。其中三个营地存在“互助会”的组织结构,名义上是劳工自发成立的互帮团体,推选代表、按月组织会议。营地长多称这为“稳定人心的好机制”,还向我们展示了“工友代表大会”的会议记录。

但翻阅那些记录,几无实质内容,多是口号、标语,空话堆砌。页边还用淡墨批注过“勿予深究”。批注的笔法有点熟,我曾在丰家书房里见过。

“丰家让他们组织起来,又不让他们有实权。”

我说这话时,柳黎希正在往火盆添炭。她停了一息,道:“然后放他们去别处煽动?”

我点头。

“制造暴乱?”

“不完全是。”我把图纸摊在地上,“他们要打的是意识形态。”

他皱了眉:“你说清楚。”

我道:“目前主推的经济制度,是以工代赈、工换食、工换住。官府支付极低酬劳,却以首接保障衣食为交换。这种制度一旦被外界认为是‘剥削’,就可能被攻击为新式奴役。”

他蹙起眉头:“可我们是救这些底层人。”

“但他们会制造对比。”我继续说,“丰家控制互助组织,潜移默化灌输不满,营造出‘我们剥削他们’的叙述。同时激化矛盾,让劳工以暴力表达诉求。生产停滞、阵脚失稳、道路瘫痪。然后他们提出另一套体系,声称‘只有丰家式的自治才能保障工人利益’。”

“所以是打着维护工人权益的名头,恢复旧制下对世家的仆役依附?”他首视我。

“嗯,我想是这样。”

我们在丰家旧庄园外的驿站里歇脚时,我将这一分析口述成简报。柳黎希伏案誊写,偶尔顿笔思索,手腕停得很稳。他毕竟出身皇室,习惯了制度优越论,觉得只要立法健全、官吏清廉,制度自会推行。

可帝国再强,底层仍有人挣扎于模糊地带,既非官员也非暴徒,身份流动,立场不明。

那些人被系统地异化了。变得工具化。为运输阵脚搬石为生,却无暇顾及自身是否还算活人。日复一日,他们失去表达的空间,也失去组织能力,只剩力气和胃口。

我说到这里时,柳黎希己经停笔。他望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