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们发展出了一套高效的“作战信息中心”(cic)系统。在cic里,雷达官、通讯官、战斗机引导官协同工作,能将雷达发现的目标信息,迅速处理,并精确地引导己方战斗机,前往最佳的拦截位置。^k_a!n¨s\h?u\z¢h¨u-s/h.o,u~.*c′o^m?
小泽舰队的雷达,不仅性能差,探测距离近,而且未能形成体系化的预警和指挥网络。他们发现目标,靠的还是传统的“目视搜索”,指挥飞机,靠的还是原始的旗语和无线电喊话。在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上,日军已经远远落后于美军一个时代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所以,我们可以看到,“阿号作战”在战略上,是一次被逼到墙角的绝望豪赌;而在战术上,它却荒谬地依赖于一支在质量和数量上,均已不复存在的精英力量。
日本的指挥官们,似乎仍然沉浸在1941年战争初期的辉煌记忆中,用旧时代的标准,来规划1944年的战争。他们将那些素质严重下滑的飞行员和性能落后的飞机,简单地视为可以填入作战计划的数字,却忽略了这些数字背后,早已不堪一击的真实战斗力。
这种在战略评估上的灾难性失误,使得“阿号作战”,从诞生之日起,就注定是一场走向毁灭的悲剧。
就在小泽舰队还在向马里亚纳集结时,斯普鲁恩斯指挥的第五舰队,已经提前开始了一系列“清场”工作。他们首先用舰载机,对马里亚纳群岛上的日军岸基航空兵力,进行了毁灭性的压制。
6月15日,美军地面部队,在特纳将军的指挥下,顺利登陆塞班岛。
也就在这一天,美国潜艇部队,送来了决定性的情报大礼:
18:35:潜艇“飞鱼号”,在圣贝纳迪诺海峡,发现了小泽的主力舰队。
19:45:潜艇“海马号”,在苏里高海峡北部,发现了另一支日本舰队。
在接下来的两天里,更多的潜艇接触报告,源源不断地传到斯普鲁恩斯的旗舰上。一张清晰的、显示着日军舰队动向的大网,已经在他面前展开。
面对即将到来的决战,美军的两位核心指挥官——第五舰队总司令斯普鲁恩斯,和第58特遣舰队直接指挥官米切尔,之间却产生了一场着名的战术分歧。
总指挥官雷蒙德·斯普鲁恩斯海军上将,在他的旗舰“印第安纳波利斯”号重巡洋舰上,思考的重心始终是整个行动的最终目标:成功夺取马里亚纳群岛。在他看来,保护在塞班岛滩头阵地以及周边海域运输船上超过12万名士兵的生命,是他不可推卸的、至高无上的责任。任何军事行动,都必须服务于这一最高战略目标,不能有丝毫的动摇。
在他麾下,第58特遣舰队的直接指挥官,是性格迥异的米切尔中将。作为一名资深飞行员出身的航母专家,米切尔的世界观更为纯粹和专注:他的使命就是指挥这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航母特混舰队,像一个好斗的拳击手一样,主动出击,找到并彻底摧毁敌人的舰队。
这种指挥理念的差异,在6月18日至19日的那个关键夜晚,达到了顶点。米切尔及其幕僚,根据潜艇发来的情报,力主舰队全速西进,以便在黎明时分,抢先捕捉到日本舰队并发动致命一击。
然而,斯普鲁恩斯断然拒绝了这一建议。他的谨慎并非胆怯,他认为日军极其擅长使用“分兵合击”和佯动欺骗的战术。他无法百分之百地确定,潜艇发现的,就是日本的全部海上力量。万一这只是诱饵,而日军主力趁机绕道,突袭塞班岛脆弱的登陆场,那将是一场无法挽回的灾难。
在情报模糊不清的情况下,斯普鲁恩斯做出了一个令麾下飞行员们极度失望的决定:舰队在夜间,非但不能西进,反而要略微向东航行,以确保自己始终处于能够有效掩护塞班岛的防御阵位上。
这一决策,表面看是一种战略收缩,却在无意之间,将第58特遣舰队,置于一个完美的、以逸待劳的防御位置。他为即将到来的空中屠杀,布下了一张看不见的天罗地网。这种指挥层面的分歧,并非简单的“谨慎”与“好斗”的性格冲突,而是源于他们各自职责范围的结构性必然。斯普鲁恩斯为整个战役的战略全局负责,而米切尔则为航母这一战术兵器的效能最大化负责。最终,战略家的深思远虑,压倒了战术家的格斗本能。
6月19日上午,小泽治三郎按计划发动了攻势。他并不知道,自己引以为傲的舰载机群,即将飞入一个由雷达、战斗机、高射炮和卓越飞行员构成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