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五看书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九五看书网 > 中医之妙 > 第13章,草药与麻药

第13章,草药与麻药

的草药,很可能就是其中关键成分。

曼陀罗花堪称草药麻醉界的“明星”,其含有的莨菪碱、东莨菪碱,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,让人陷入昏沉状态。明代医家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,用曼陀罗花与火麻子花泡酒,“饮之即醉,不知痛”。不过,草药麻醉的难点在于“度”的把握——药量少了,镇痛效果不足;药量多了,又可能致人昏迷不醒甚至丧命。相比之下,现代麻药的安全性、可控性确实更胜一筹。

再说手术工具。古代虽没有精密的不锈钢手术刀,但工匠打造的柳叶刀、小铍针同样精巧。宋代《卫济宝书》中记载的“小钩、小镊子”,己初具现代手术器械雏形。而且古人早有“消毒”意识,用酒擦拭器械、高温蒸煮等方法,能降低术后感染风险。像南宋时期的“外科圣手”陈自明,就曾用桑皮线缝合伤口,配合草药外敷,成功治愈多处创伤患者。

草药麻醉的极限,在于难以实现长时间、深度麻醉。比如剖宫产这类复杂手术,古代即便有草药辅助,产妇仍可能因剧痛引发休克。但草药的优势也不容忽视——天然成分副作用小,且能配合针灸、外敷等疗法,从整体调理患者气血。?y.k*r_s?o~f-t¢..c~o!m+清代医家王清任为研究人体结构,多次观察尸体、验证解剖,其著作《医林改错》中就提到,用蟾酥、川乌等草药配伍,能短暂麻痹局部神经,辅助清创手术。

“所以说,草药与麻药各有千秋。”我在梧桐树下驻足,望着斑驳树影继续道,“古代草药麻醉是先辈们与病痛博弈的智慧结晶,虽不完美,却为后世医学发展铺下基石。而现代麻药的精准高效,更是科技进步的见证。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——无论何时,医者减轻患者痛苦的初心,从未改变。”

话音刚落,远处传来上课铃声。我加快脚步,心中暗自决定,今天观摩手术时,定要仔细观察现代麻醉技术与古代医理的相通之处,说不定能从古人经验里,找到新的灵感。说完也差不多走进了重庆医科大学,林荫道上三三两两的医学生抱着解剖图谱匆匆而过。我在实验室外的更衣室换上白大褂,金属柜里的福尔马林气味混着消毒水味道扑面而来。整理好口罩时,隔壁的手术室传来器械碰撞的轻响——今天这场心脏搭桥模拟手术,终于要开始了。

无影灯下,硅胶制成的人体模型胸腔大开,暗红色的血管模型错综复杂。主刀的张教授正用镊子夹起"冠状动脉",金属器械的冷光映在护目镜上:"注意看,这里要模拟左前降支堵塞......"我踮脚站在后排,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落在模型的"心尖"位置——那里正是中医所说的"膻中穴"所在,恍惚间,儿时背过的《医宗金鉴》歌谣在脑海中翻涌:"心胸内病治膻中,气病血滞灸之灵,若逢心痛结胸满,金针泻动自安宁。"

当张教授用止血钳分离"血管壁"时,我突然想起宋代《太平圣惠方》记载的"活血通脉汤"。古人虽无搭桥技术,却懂得用乳香、没药活血化瘀,配合丹参、川芎疏通脉络,就像用草药搭起无形的"桥"。正思索间,前排传来细微的金属碰撞声——一个戴黑框眼镜的男生握着手术刀的手开始发颤,刀尖在"血管"表面划出歪斜的痕迹。

"手腕稳住,三指发力。"我下意识出声提醒。男生猛地回头,镜片后的眼神带着敌意:"你懂什么?上周解剖课都没来的转学生......"他话音未落,手术刀己经在"血管"上划出豁口,红色模拟血液顺着硅胶模型的胸腔缓缓流下。

张教授的眉头皱成川字:"停下!这样的操作会导致大出血!"教室里陷入死寂,唯有器械台上的无影灯发出轻微嗡鸣。我深吸一口气,径首走上前:"老师,让我试试。"不等回应,己经握住男生颤抖的手腕,指尖暗暗施加巧劲——这是针灸时练习的指力控制,此刻竟派上用场。

"拇指抵住刀柄,食指引导方向,像捻银针那样......"我带着他的手重新下刀,刀尖精准地沿着血管走向划开。余光瞥见模型上的"巨阙穴",又想起歌谣里"巨阙主治心中疼,惊悸怔忡梦不宁"的字句,不由得加快了手上的动作。当最后一根"血管桥"成功吻合时,张教授的掌声打破了沉默:"这位同学,把你刚才的操作要点给大家讲讲。"

男生涨红着脸退到一旁,而我望着模型中交错的"血管网络",突然意识到:古人用草药调和气血,今人以器械重建循环,看似天差地别,实则都是在修补生命的通路。窗外的阳光穿透手术室玻璃,在解剖台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,恍惚间,那些泛黄医书上的文字与眼前的现代器械,竟在光晕中渐渐重叠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