扶苏将火药的大致配方交给那群方士之后,就顺道将他们打发到偏远无人的郊外去实验了火药了。\飕*飕~暁*税+网_ `罪,新~蟑.结.埂+薪·哙+
将他们安置到荒无人烟的地方,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。毕竟火药这东西,威力太大,若是在城内工坊稍有不慎,后果不堪设想。
一丝火星,或许就能将半个咸阳掀翻。
处置完这桩关乎军国利器的要事,扶苏的心思迅速转到了另一件同样足以撼动帝国根基的大事上。
大秦,需要一座属于自己的社稷学宫。
他想起了昔日齐国的稷下学宫,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,诸子百家,汇聚一堂。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、诘难、吸收,那是何等风光。
可惜,随着大秦铁骑踏遍六国,那座曾经辉煌的知识殿堂,早己湮灭在历史尘埃之中。
扶苏负手立于殿前,目光投向辽远的天际,胸中己然勾勒出一幅宏伟的蓝图。
造纸术己初见成效,那些轻便、廉价的纸张,正在逐渐笨重昂贵的竹简,这也正是撬动旧时代知识壁垒的绝佳时机。
有了纸张,知识的传播成本将大幅降低,获取知识,将不再是少数世家贵胄才能拥有的特权。
扶苏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,他要建立的,并非稷下学宫的简单复制齐国的模式,那格局,终究小了些。\x.i?a*o+s·h~u_o¢h·o/u_.`c^o?m-
新的社稷学宫,必须脚踏实地,服务于大秦,服务于万民生计。
它当为帝国源源不断地输送栋梁之材,为改善民生提供切实的方略。
诸子百家,无论是显赫一时的大学派,还是隐匿流传的小支脉,皆可在大秦的社稷学宫觅得一席之地。
儒学,法学,自不必说,此乃治国理政之基石。
王绾的儒学,李斯的法学,都可以在这社稷学宫开宗立派,广纳门徒,传播自己的思想。
自己的父皇嬴政倚重法家治国,然扶苏觉得目前刑法过于严苛,儒家教化亦不可或缺,刚柔并济方为长久之道。
但仅有这些,还远远不够,帝国的需求远不止于此。
农学,关乎天下粮仓,百姓温饱,此乃国之根本,必须置于首位。
大秦疆域辽阔,各地风土不同,耕作之法也不能就一概而论!像许云那样深谙农事的专才,得多请几位,不,是越多越好,还得从全国各地寻找。要让他们研究如何培育更高产的粮种,如何因地制宜地兴修水利,如何防治病虫害。
学宫要培养出一批批懂农事的官员和技术人才,真正深入田间地头,将这些知识传遍帝国每一个角落。.秒!蟑?洁,暁-税?网· +更?薪~罪¢全*如此,才能确保粮仓充实,百姓不至于忍饥挨饿。
医学,同样是重中之重。
强健的体魄,是承担劳力、戍守边疆的基础,减少疫病流行,降低战场伤亡,方能保全国力,使民殷富。
宫廷太医那点人手,远远不足以顾及天下万民。
社稷学宫建成之后,可以让宫廷太医前往授学,待学生学成之后,便可以派往各郡县,开设医馆,让寻常百姓也能看得起病,抓得起药。这不仅是仁政,更是实实在在的强国之策。
工学,更是帝国建设的脉络。
修筑长城驰道,建造楼船宫室,哪一样离得开能工巧匠?更别提那些新式军械的研发制造,关乎帝国武备。
墨家与公输家的技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,甚至是他们的弟子,若是精通技艺也可以前往社稷学宫教学,想必他们也不会拒绝,这样才能为大秦培养更多的工学人才。
......
扶苏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,在所有这些显学之上,还有一门学问,其重要性,足以成为支撑这一切的根基。
那便是——算学!
当然,这个学说在后世被称之为数学,但在这个时代,其价值还远未被充分认识。
可扶苏清楚,无论是推演天文历法以定农时,还是精密计算工程营造所需,或是调度庞大帝国的军需粮草,乃至设计最基础的税收财政体系,都离不开算学。
没有精准的计算,一切的规划都可能沦为空谈。
想要让大秦的科技之树枝繁叶茂,结出硕果,算学就是那最根本、最肥沃的土壤。
而想到算学,一个名字立刻浮现在扶苏的脑海——张苍。
这位日后能著成《九章算术》,影响华夏乃至世界数学发展两千年的大才,此刻或许还在某个地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