育!
此乃学院立身之本!
需设专门课程,
由德高望重之大儒或资深赞画参军讲授,
反复灌输忠君报国、保境安民之思想。
定期考核学员心志,其忠诚度,当为首要标准!”
朱元璋听到“忠君爱国思想教育”时,神色无比郑重:
“此条,列为学院头等要务!
教材需咱亲自过目!
授课之人,务必选忠诚可靠、德行高尚者!”
......
数月后,
位于玄武湖畔的大明皇家军事学院正式开学。
这一日,朱元璋心血来潮,
仅带两名贴身侍卫,微服来到学院。
他悄然走进一间正在上“忠君爱国”课的讲堂,
隐在角落。
只见讲台上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翰林,
正慷慨激昂地讲述着洪武大帝创业之艰难,
无数将士为国捐躯之壮烈。
他拿起一本学院自编的教材,
翻开其中一页,声音沉痛:
“……请看!
此页所载,
乃自陛下起兵以来,
为大明江山、为黎民百姓,壮烈牺牲的英烈名录!
从濠州红巾,到鄱阳血战,
从北伐中原,到此次西征!
常遇春大将军!
胡大海将军!
耿再成将军!
丁普郎将军!
赵德胜将军!
还有千千万万没有留下名字的士卒!
他们用热血浇灌了这片土地!
他们的忠魂,永佑大明!
我等后辈,当以先辈为楷模,精忠报国,万死不辞!”
老翰林念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,声音哽咽。
台下,年轻的学员们听得热血沸腾,
又肃然起敬,不少人眼眶泛红,紧握拳头。
角落里的朱元璋,
听着那些熟悉的名字,
尤其是“常遇春”三个字,
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那个勇猛无敌、
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兄弟身影。
一股难以言喻的思念涌上心头,
这位铁血帝王,竟也控制不住地老泪纵横,
身形微微晃动。
离开学院,朱元璋召见了刘伯温。
“刘卿,‘讲武堂’己步入正轨。
然,朝廷尚缺一运筹帷幄之中,
决胜千里之外的智囊之所。
你之前提的‘参谋’之议,可成矣。”
刘伯温心领神会:
“陛下圣明。
臣以为,可于五军都督府之下,
专设‘参议司’。”
“职责为何?”
朱元璋问。
“其职能有:
搜集、分析西方军情,
评估其威胁,制定我大明长期之国防战略。
针对潜在威胁方向,
预先研究、制定详细作战计划,
并不断推演、评估、完善。
遇有战事或重大军事决策,
为陛下、兵部及五军都督府,
提供基于专业分析的决策建议。
吸纳军事学院优秀毕业生、经验丰富且自愿退居二线的老将,
以及精通谋略之士,共同组成此智囊团。”
朱元璋颔首:
“此议甚善!
刘卿,你于西征途中,为将士解惑,剖析新政,深得人心;
于军略谋划,更是算无遗策。
这参议司首任主官,非卿莫属!
望卿为咱,再铸一柄无形之利剑!”
刘伯温深深一揖:
“陛下信重,臣必鞠躬尽瘁,死而后己!
定为大明,铸就此决胜枢机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