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基大典之事,待平定西海后再行举行,那时我将有更大的功业,自会设一场盛大的庆典,与百姓同欢共庆!”
听完这番话,西周的军民皆心生敬佩,眼中满是震撼与崇敬。
新帝柴天与以往只知奢靡享乐、不顾民生的赵家天子截然不同,此举令人明白他是一位脚踏实地的贤君。
礼仪固然重要,但更应以实际为重!
“陛下英明!吾等遵命!”
柴天话毕,众人自然俯首服从,同时也对他愈加钦佩。
尧舜之君,也不过如此。
安抚完军民后,柴天随即颁布诏令:“传召李纲,任其为左相;李若水为右相。”
宗泽、张叔夜分别担任左右枢密使。
陈东出任三司左使,蒋敬为三司右使,欧阳询被任命为户部尚书。
裴宣被授予刑部尚书一职。
每位将士皆获赏钱十贯、酒一坛及肉三斤!
待金国平定后,再行重赏!
此诏书确立了新朝的部分框架。
以刚正不阿的李纲为左相,贤明清正的李若水为右相,搭建起政务基础。
陈东作为主簿出身,因治理河北政绩显著,升任三司左使;蒋敬因其卓越才智,被委以三司右使之职,构建起财权核心。
欧阳询原为太学生,随陈东一同投奔柴天,现为户部尚书,同属财权体系。
三司使专司审计与财政调度,户部尚书则负责税收管理。
裴宣本是柴天旧部刑案主簿,如今晋升刑部尚书,主管刑狱事务。
治政、理财、执法,这三者乃政权运行不可或缺的支柱。
刘邦入关时设约法三章,与之异曲同工。
宗泽与张叔夜虽为左右枢密使,但更多承担军事顾问角色,柴天亲掌军权。
文官们从柴天的安排中看到,新帝并非只懂用兵,亦精通治国之道,于是安心辅佐。
如此分权格局,众皆认可。
在柴天的军中,向来遵循以军功论赏的原则,这也是他迟迟未对将士们进行封赏的原因。
朝中太尉、兵部尚书等重要职位均处于空缺状态,而谁能填补这些位置,取决于灭金之战中的战功大小。
朝堂之上,人人暗自努力,积极备战。
新朝建立后,柴天迅速行动,将被赵宋软禁的种师道、种师中及王渊释放,并继续让他们统领西军和敢战士旧部。
这几位老将忠首知兵,堪当大任,特别是种师道,更是倾尽心血打造的西军精华多归于他麾下,以供抗金所需。
因此,柴天决定将太师之位留给种师道。
随后,柴天召集文武重臣召开简短朝会,明确下一步计划:
首先,遣散无法参战的冗余士兵及赵宋征召的壮丁,给予路费和粮食补助,使其返乡务农;同时整编精锐部队,加强训练,随时准备迎敌。
其次,“三二零”方针提出:种师道和折可求分别率西军与折家军返回西北,防范西夏。
柴天判断,金国在完颜兀术领军后,势必与西夏联手对抗自己,故此地需由经验丰富的将领驻守。
最后,清理赵宋遗留下来的冗官体系。
这些官员多为世家子弟,凭借门荫占据职位,未经过严格考核。
赵宋时期,冗官开支甚至超过军费,北宋建国百余年,仅正式官员便多达西五万,平均每州县官员达数百人,严重浪费国家资源。
在农耕时代,一个州府供养着数百万百姓,却同时负担着数百名享受高薪厚禄的脱产官员,还需承担繁重的徭役、养兵、养马等赋税,这己是一项沉重的负担。
而赵宋时期,仅正式品级的官员就达西五万之众,若再加上僚属,则可能膨胀至数十万,甚至超过正规禁军的数量。
官员待遇远超普通士兵,因此赵宋的财政开支中,有一半以上用于供养这些冗员。
许多职位实则毫无必要,甚至某些官员在职期间还增加了民众的负担,成为社会的一大隐患。
柴天新朝建立后,决心迅速改革,以铁腕手段清除冗官冗员。
对有罪官员依法惩处,无罪但无能的官员则予以裁撤。
宋朝的仁宗、神宗和哲宗也曾尝试变法,但因士大夫集团的强烈反对而未能成功。
如今,柴天新朝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,计划彻底解决赵宋遗留的问题。
除了冗兵冗官问题,土地兼并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。
柴天任命裴宣为刑部尚书,与户部尚书欧阳询、右相李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