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此,尽管他知道赵家的三皇子郓王赵楷和九皇子康王赵构藏身江南,却并未立即派兵追捕。\w!z~s+b,o.o*k*.^c¢o_m/
他希望给一些人时间,让那些敌视新朝的士大夫和官绅聚集到这两个赵宋残余势力周围,随后一网打尽。
于是,占据汴梁后,他只派遣多支轻骑兵宣抚各地,告知改朝换代的消息。
接下来,他只需等待各地官员士大夫的选择。
内心存疑的人,定会投靠赵宋残余势力,与新朝对抗,方便柴天日后一网打尽。
这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,甚至比灭金更为艰难。
此举势必引起士绅大地主阶层的强烈反弹,但柴天己做好充分准备。
他深知,不能因天下病入膏肓便寻求温和疗法,延误治疗时机。
新朝初建时若有所未为,将来只会让后代更加棘手。
因此,他要在此刻为后世子孙和未来天下清理好一切隐患。
勿留今日之患,贻累后人!
当年赵宋建国,正是由于首接篡夺后周政权,又全面接收其领土,未经历战争减员与土地重新分配,因此赵宋立国本身就埋下了极大的隐患。
加上赵宋重文轻武、优待士大夫、从不杀害士大夫的政策,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公与资源集中。
以相州为例,相州八成以上的土地都归仁宗朝的**韩琦家族所有。
就连相州汤阴县的岳飞,也是韩家的佃户。
这种局面无疑是极其不健康的。
若非金国这一外敌的存在,赵宋因外部矛盾掩盖内部问题,不出五十年,恐有李自成、张献忠之辈崛起,覆灭赵宋。
相比其他王朝,其国祚更为短暂。
柴天无论基于天下苍生的大义,还是为自身及后代长远考虑,都必须行动。
唯有如此,方能让天下太平延续更久。
或许仍难逃历史周期律,但百姓、官绅乃至更多人,自柴天始,学会敬畏与约束,便有望突破循环。
即便无法完全摆脱,亦能延缓动荡的到来,让安宁持续更久。_零/点,墈·书+ `埂^薪_最\哙^
一万年太久,只争朝夕!
当柴天在汴梁登基,推行新政时,江南却呈现出混乱不堪的局面。
赵宋灭亡,父子遇害的消息传来,赵家兄弟未如预期般站出来反抗,反而各自拉拢势力,争夺皇位继承权……
江南东路,镇江。
行宫内,两位身着亲王服饰的男子正怒目相对。
年长者约二十六七岁,乃赵佶第三子郓王赵楷;较年轻者约二十岁,是赵佶第九子康王赵构,即后来的南宋开国皇帝高宗。
原本因各种缘由,赵佶从江南被接回时,将赵楷与赵构留在此处。
他的初衷是,若遭长子赵桓软禁,可利用他们发起声讨,以图自救。
此外,也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,避免因仅剩一子而影响对太上皇忠诚度的问题。
故赵佶留下二子,乃其众多子嗣中稍显才具者,分别为郓王赵楷与康王赵构。
赵桓若待己薄,余下二子为求皇位及太上皇支持,必会尽力善待太上皇。
此乃赵佶之谋划,虽冷酷自私,却连亲子亦未放过。
然其一番筹谋终成泡影,因赵佶己为新帝柴天刀下亡魂,无赵佶则无需其支持。
闻此消息,赵构与赵楷即刻着手拉拢势力,争取江南士大夫拥护。
而江南士大夫亦迅速行动,将二帝遇害之事搁置一旁,转而争夺拥立之功。
“郓王乃太上皇第三子,年长且德望甚高,本应承袭大统。”江南东路安抚制置使、扬州知州吕颐浩抚须缓言。
镇江属江南东路,吕颐浩身为该地最高官员,欲借此机会扶持赵楷登基。
若成功,作为最早拥戴者之一,吕颐浩将获极大拥立之功,可成为新朝廷重臣。
吕颐浩话音刚落,其他与他交好的官员亦相继附和:“吕大人所言极是,郓王德行卓越,曾为太子首选,仅因金人入侵,太上皇急迫传位于他人。”
“今时势变迁,郓王实乃天命所属。”
这些附和者多与吕颐浩关系密切,且职位不低。
江南东路局势微妙,谁能赢得他们的支持,谁便能在此地站稳脚跟。-我`地,书¨城_ ′耕+欣.蕞`哙+
赵楷年纪较长,且才华横溢,琴棋书画无一不精,与先帝赵佶最为相似。
按常理,康王赵构绝无可能与之争夺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