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战国那个战火纷飞、百家爭鸣的时代,有一个人,虽出身贵族,却命运多舛;虽满腹经纶,却报国无门,最终含冤而死。+s·o_u.k/a?n¢s/h~u¨.?c+o!m?他,就是韩非,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。
韩非,是韩国的贵族子弟,妥妥的“王室后裔”,那身份,放到现在,那就是“超级富二代”。他爱好刑名法术学问,学说的理论基础来源於黄帝和老子,妥妥的学霸一枚。可老天爷好像跟他开了个玩笑,给了他一个口吃的毛病,这让他在与人交流时,总是结结巴巴,十分吃力。在那个靠口才游说诸侯、宣扬主张的时代,口吃简直就是致命的缺陷,就好比一个歌手五音不全,一个舞者肢体不协调,这让韩非在人际交往和政治活动中,处处碰壁,吃尽了苦头。
但韩非並没有因此而气馁,既然嘴不行,那就用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。他虽然不善言辞,却擅长著书立说,思维敏捷,文笔犀利,写起文章来那是气势磅礴,鞭辟入里,让人读了不禁拍案叫绝。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学生,李斯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,对他那是又嫉妒又羡慕。
韩非生活的年代,韩国正处於风雨飘摇之中,国力日渐衰弱,不断受到周边强国的欺凌。韩非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他多次上书韩王,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和富国强兵之策,希望韩王能够採纳他的建议,进行变法改革,拯救韩国於危难之中。他在《孤愤中写道:“智术之士,必远见而明察,不明察,不能烛私;能法之士,必强毅而劲直,不劲直,不能矫奸。”意思是说,有智慧和谋略的人,必须有远见卓识,明察秋毫,否则就不能洞察奸邪;能够推行法治的人,必须刚强坚毅,刚正不阿,否则就不能矫正奸邪。他认为,韩国要想强大,必须推行法治,选拔贤能,抑制贵族特权,让有才能的人得到重用。
可韩王呢,就像一个昏庸的糊涂蛋,对韩非的建议置若罔闻,根本不把他的话当回事。韩王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,沉迷於声色犬马之中,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,把韩非气得是七窍生烟。韩非无奈之下,只好把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写成文章,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。他相继著成了《孤愤《五蠹《內外储《说林《说难等五十五篇著作,达十余万字,这些著作后来被后人整理成《韩非子一书。
在这些著作中,韩非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法家思想,將商鞅的“法”、申不害的“术”和慎到的“势”有机地结合起来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治理论体系。/E`Z!小*说/网? ¨已?发!布,最′新+章^节\他认为,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,必须制定明確的法律条文,让百姓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,什么是不可以做的,做到“法不阿贵,绳不挠曲”,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,无论贵贱,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;术是君主驾驭臣下的手段,君主必须掌握权术,善於识別臣下的忠奸,防止臣下篡权夺位;势是君主的权势和地位,君主必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,才能有效地推行法律和实施统治。只有將法、术、势三者结合起来,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。
韩非还提出了“以法为教,以吏为师”的主张,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教育作用。他认为,应该以法律作为教育的內容,让百姓学习法律,遵守法律,同时,应该选拔官吏作为教师,向百姓传授法律知识,使法律深入人心。此外,他还主张废除分封制,实行郡县制,加强中央集权,以提高国家的统治效率。
韩非的著作传到秦国后,秦王嬴政读了《孤愤《五蠹等文章后,大为讚赏,拍案叫绝,感嘆道:“嗟乎,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,死不恨矣!”意思是说,哎呀,我要是能见到这个人,和他交往,就算死了也没有遗憾了。嬴政对韩非的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,一心想把他招揽到自己麾下,为秦国效力。於是,他立刻派兵攻打韩国,以此来要挟韩王,让他把韩非送到秦国。
韩王本来就不重视韩非,现在秦国大兵压境,他嚇得六神无主,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,赶紧派韩非出使秦国。韩非到了秦国后,嬴政对他十分礼遇,热情地接待了他。可韩非毕竟是韩国的公子,他的心中始终装著自己的祖国,虽然嬴政对他很赏识,但他並不想背叛韩国,为秦国出谋划策。他曾上书嬴政,建议先攻打赵国,缓攻韩国,试图以此来挽救韩国的命运。
这可让李斯坐不住了,李斯本来就嫉妒韩非的才华,担心韩非会威胁到自己在秦国的地位。现在韩非又提出这样的建议,这不是明显地偏袒韩国吗?於是,他和姚贾一起在嬴政面前詆毁韩非,说:“韩非,韩之诸公子也。今王欲並诸侯,非终为韩不为秦,此人